藝術本就是可以多種面貌,呈現出人類心智開發的一個結果。而經由多種藝術的塑造,文化於焉產生。
精品包裝著文化藝術的外衣大賺其財,真的只是一種剝削我們本土文化的毒藥,及賺取消費者財富冠冕堂皇的藉口嗎?
愛馬仕的櫥窗設計起源於上個世紀廿年代末。當眾多品牌傾向於「單純」、「直接」的方式,在櫥窗擺設商品的時代,愛馬仕發現了一種更能引人入勝的方式來設計櫥窗。首任正式的櫥窗設計師是Annie Bomel,由她負責巴黎總店的櫥窗設計。一開始是為了更完美呈現商品,不過這出於商業考量的計畫,很快在品牌的定位過程中佔有重要位置。櫥窗成了一個「舞台」,成了藝術家表現的一個媒介,許多的道具搭配著商品,就像是一齣齣的獨幕劇,一直不停的魅幻著愛馬仕的櫥窗。至此,它開啟了商業櫥窗的藝術時代,許多大品牌因此爭相倣效。Faubourg Saint-Honore 24上的櫥窗,成了巴黎人記憶的一部分,也成了巴黎市文化公共財產的一部分。Bomel的弟子Leila Menchari直到今日,仍不定時的為那片櫥窗編織著品牌的夢想。狹隘的將愛馬仕的櫥窗文化侷限在「販賣」的功能上,除了有欠公允,亦是對此品牌的文化了解不足。
愛馬仕每年兩次會推出其品牌刊物,內部除了放置商品資訊外,也有大半的篇章是在介紹文學、文化、傳統、藝術活動。巧妙無痕的將這些和品牌做連結,是這本刊物的可觀之處,它使閱覽者在觀覽的過程中,逐漸理解並認同品牌的核心價值。對精緻文化藝術和生活美學的追求,無疑是這本刊物大力鼓吹的主要概念,更何況它還擁有中文版,使我們亦有了解另一文化版塊的渠道。
『2007年愛馬仕台灣地區與亞洲文化協會(ACC)台北分會合作,由ACC推薦三位台灣年輕藝術家,來為愛馬仕台灣地區的店面櫥窗進行創作,這三位藝術家依序是陳妍伊、張杏玉、游文富。2007年9月陳妍伊依該年度愛馬仕的年度主題「與橘色絲帶共舞」(Shall We Dance)以複合媒材創作的大型芭蕾舞鞋,她也成為百年來首位與愛馬仕合作藝術櫥窗的台灣藝術家;而後張杏玉是以不鏽鋼烤漆材質呈現光影變化、游文富則是以他慣用的素材:羽毛來進行藝術櫥窗的創作。(引用出處:www.anb.org.tw)』這是愛馬仕在台培植本土櫥窗設計的第一步,相對和港日韓市場相比,台灣愛馬仕在這個版塊的開發顯然慢了許多。韓國漢城道山公園旗艦店設有文化沙龍展出當代韓國及國外藝術家的作品;東京銀座的Maison HERMÈS除了Forum藝廊外,櫥窗更是經常採用日本重要藝術家的作品;2005年「如江河匯流」為當年年度主題,香港特地舉辦了櫥窗設計比賽,並將得獎學生的作品呈現在櫥窗裡面。2008年4月愛馬仕亦成立了基金會,在此之前長期贊助藝術活動,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辦許多和商品推銷脫勾的藝文饗宴,純藝術的活動為該品牌提升不少文化視野。該公司舉辦的藝文活動很少是大張旗鼓式的,更不願意以嘉年華的面貌譁眾取寵來擾亂藝術的本質。大多是靜靜安排在城市一隅等人去細細體會,像是2009年三至四月,法國影后茱麗葉‧畢諾許挑樑演出的《In-I》舞蹈作品分別在香港演藝學院、上海大劇院、北京梅蘭芳大劇院演出,這個由愛馬仕基金會贊助的表演也將巡迴東京、雪梨、首爾、蒙特婁、阿布達比和紐約演出,算是當年世界藝文界的一場重要巡演,可惜台灣的愛馬仕公司沒有將此消息散布,供藝術愛好者知曉,而台灣媒體在處理愛馬仕的文藝新聞時,也總是把它們放在消費版而非文化版,台灣分公司的努力顯然還不夠。
繞了一大圈說了這些,我們回過頭來看,才會了解愛馬仕開始和台灣本地藝術家的合作有多重要。因為除了推銷商品外,愛馬仕也讓本土藝術家的能見度提高了。全台目前最棒的愛馬仕櫥窗空間是台中的廣三sogo店,他們擁有非常大片的挑高櫥窗,加上和櫥窗緊鄰的是一開放的步道空間,櫥窗設計的氣勢更可以好好被襯托,仔細站在那片櫥窗前觀賞設計,愛馬仕的品牌大名和產品已超脫純商標的意義範疇。
在台灣的精品品牌據我了解,除了愛馬仕之外,卡地亞和路易威登也擁有自己的基金會;櫥窗有經過特別設計的精品則有愛馬仕、香奈兒和路易威登。這些品牌興許是出於自己的利益為多,而大力投入藝術文化活動當中;但身為消費者,喔不!是生於這塊土地的我們,何不抱著更輕鬆愉悅的心態,來看待這些名牌所經營的文化成果。愛馬仕的確愛台灣,台灣的業績不容小覷;我也愛愛馬仕,因為說起來,我不用花一毛錢就能自在欣賞它精心設計的櫥窗舞台。哪天愛馬仕頒發的文化藝術獎也出現了台灣的得主,或是其贊助的電影活動也擁有可以得到其手工導演椅獎品的台灣新銳導演時,愛馬仕在台灣,真的還只是一個奢侈品牌那麼簡單嗎?
去年的年度主題是「被傳頌的故事」。 |
今年,愛馬仕的年度主題是「當代工藝大師」,台灣區的春夏新櫥窗由‘兩個八月’設計,現在已經在全台各店的櫥窗展示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